别名:The Postman
上映时间:1972-06(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72(伊朗)
更新时间:
资源状态:
邮差原名:Postchi,又名The Postman。1972年剧情类型片,创作于**地区,具有波斯语语言版本。由Dariush Mehrjui执导,并由达里乌什·梅赫尔朱伊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于1972-06(柏林**电影节),1972(**)公映。
Mehrjui’s fourth film, The Postman, is a political satire based on Georg Buchner's play, Woyzeck. As Mehrjui said in 1979: “After the screening of The Postman, many viewers and critics accused me of suspicion. This group stated that Mehrjui's film characters are always weak in the society. They especially wanted to know the reason for Taghi's fight with the ****** with an empty...
《邮差》的朴素魅力:“第一,是海湾的海浪声,轻轻的;第二,海浪,大声的;第三,掠过悬崖的风声;第四,滑过灌木丛的风声;第五,爸爸忧愁的渔网声;第六,教堂的钟声;第七,岛上布满星星的天空,我从未感受到天空如此的美;第八,我儿子的心跳声。”
这是马里奥送给聂鲁达的礼物,他和邮局局长拿着录音机跑遍了这个岛屿,海岸、悬崖、教堂、渔船……他想诗人应该没有忘记这个地方,听到这些声音肯定就会想起来了,也许还可以再见一面呢。画面那么明亮,一片豁然开朗的阳光,一阵乾净的海风,一抹没有杂质的深蓝色海面……马里奥生活在一个以捕鱼为生的小岛上,他不喜欢捕鱼,总想做点什么,去美国?或者别的,但他没做,也做不了。有一天他在小岛的电影院里看到关于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记录片,让他感兴趣的并不是聂鲁达是个****者或者他的艳丽的诗歌,他最想知道的是为什么诗人旁边总围绕着许多美丽的**?为什么他岁数渐长,可是对**的吸引力却依然绵长,这难道不是件奇怪的事情?简直象魔术一样难以解释。
一句诗体 2022-05-26
看完这部,更能体会到杨德昌《****》的好
岩倉雙葉🇮🇱 2023-10-18
对于毕希纳《沃伊采克》的**化改编,较之2年之后赫尔佐格拍摄的以原著为名的作品,大流士·梅赫朱伊的《邮差》更像是一部魏玛时期的德国讽刺电影,Taqi(即沃伊采克)更像是一个小人物而非克劳斯·金斯基的疯子,和克拉考尔对于魏玛时期电影,大众文化的分析,《邮差》的社会批判之中也可以发现某种促成***神权***主义的impulse。在电影语言层面,梅赫朱伊对于德国表现主义以及段落镜头的使用融会贯通。对于人物面孔的拍摄在1979年**之后被延续,也成为了梅赫朱伊以及诸多年轻一代**电影人对于**制度的规避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先锋主义的。但是和原作相比,随着这一故事被移植到1970年代的**,医生这一角色背后关于科学主义的隐喻就相对来说较弱,仅仅被塑造成一个讽刺漫画式的角色。
只抓住6个 2018-11-30
改编自毕希纳戏剧《渥泽克》,到后面感觉非常帕索里尼了。导演不愧是**电影新浪潮的先驱,风格跟这个词很吻合。该片高度欧化,轻巧灵活地在日常吃饭、看病、耍**中渐次积累矛盾,最后把小憋屈扩张成大灾难。关键场景都很风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