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一年的欧洲原名:Europa '51,又名1951年的欧洲、欧洲51年、The Greatest Love、Europe '51
艾连妮(英格丽·褒曼 Ingrid Bergman 饰)是一位生活在***美国贵妇,每一天都过着不问世事养尊处优的生活。对于外面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艾连妮并不清楚,也不感兴趣,她的全部精力都**到了自己的小家之中。让艾连妮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麦克(Sandro Franchina 饰)竟然选择了**。麦克的死犹如一盆冷水瞬间浇头了艾连妮的全身,让她清醒了过来。 丧子之痛缓和之后,艾连妮决定投身于慈善事业中,她亲身走近贫穷的人们身边,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这些举动让艾连妮获得了灵魂的*藉,她甚至决定从家里搬出来,和一些穷困潦倒的**们同吃同住。艾连妮的所作所为很快就激怒了丈夫。
欢乐** 2013-03-19
她不是***员,她也不是圣人,她只是对自己恨,才会无私地去爱最需要的人,那些怯懦自私、道貌岸然因畏惧真相的暴露,他们用不容置疑的学术口吻宣判这个因害怕而勇敢的灵魂是不正常的;唯有同样在绝望中煎熬的苦难者体察;整部影片基调果然很“左”;马西娜太灵动太抢戏了。
九苍 2022-06-28
整部影片似乎包涵着一股不能明示的嘲讽,无论是对女主角还是对她身边的劳动群众。似乎能感到罗西里尼既不同情丧子的女主人公,更没和群众们站在一起,他只是想描述一个感官封闭的人如何在惊惧和恐慌中打开了自己的感觉神经系统。这种隐隐的讽刺口吻后来被戈达尔完整地继承到了他的影片之中。无怪乎雅克·奥蒙否认本片是新现实主义,也难怪戈达尔那么热衷于吹捧罗西里尼。
冰红深蓝 2020-06-08
褒曼获封***影后之作。1.一个上流社会太太因丧子意外而逐渐觉醒、接近****者、成为**,但最终被社会宣判为离轨者而永久放逐的故事。2.罗西里尼野心足够,从片名即可看出,影片着意辐射出一个**、一个大洲社会状况的缩影:中产与上层的虚荣、自傲与缺乏同理心,底层民众的穷苦无望,宗教的无力与**(女主的一席话就让神父哑口无言、只能自认其罪),***院依旧是放逐与惩戒异己者的机构。3.或许,女主并非阶级意识觉醒的***主义者,亦非圣徒,我更愿意将她视为脱离一切先在传统的博爱践行者,她不能被定义或归化,既神秘无端,又毫无保留地敞开自己。4.茱莉艾塔·玛西娜仅有的几个镜头就演技满满,对男人如宝宝、需要女性装傻捧着的吐槽超可爱。5.大量运用主观镜头,***院里缓缓环视女“病人”们的长镜头阴森瘆人。(8.5/10)
夏萝 2019-08-02
既非神性宗教,也非左派宣導,律師和醫生在醜惡的愚鈍中顯形,神父的上帝之愛也露出馬腳。***院是壓抑非主流的最佳**,「反叛者」被下了邊緣人士的判決書,底層人心目中的聖人成為普通人眼中的瘋子。不知不覺中愛竟成為人們恐懼的對象,不如承認反倒是我們在現實世界的這座瘋人院中,一手造就了這些疏離和異化的囚牢吧。時代之縮影,工廠千篇一律的機械化生產那段蒙太奇觸目驚心。
最爱百年孤独 2016-10-01
这片可以与夏布洛尔的《冷酷祭奠》对比着看,都说明了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冷酷祭奠》说明了资产阶级虚伪的仁慈难以******暴劣的反抗,本片说明了****真实的困境难以换取资产阶级基本的同情。****的恶和资产阶级的善表面是魔鬼和天使显像,实则为人性在阶级矛盾下必然走向的调和。
** 2015-03-23
完美的褒曼,如她的角色一般,发出圣洁的光芒。电影的几次转向都令人意想不到,结局实在悲伤。就算放在六十多年后的今天,电影的思想也一点都不落后,甚至觉得罗西里尼有点太理想主义了... 这也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一部电影。里面竟还有玛西娜><... 完美的电影。(意大利语版)
Berger 2021-03-13
战争之后的**!在政治阶级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夹缝中,诞生了无私的爱。但在群众之中,这仍然是一种宗教。
冰山李 2008-08-07
7.9;半个多世纪前的寓言到现今都快进化成了空想
dinosaurs 2017-03-23
罗西里尼拍褒曼的最好一部。罗西里尼认定了褒曼体内中产阶级妇女的根,但这片中,他找到了褒曼神的一面,让她从中产阶级客厅里直接走上神坛。疯人院一场,是对意大利战后秩序的深深讽刺,唯一的朴素的善,不但不为以丈夫为首的整个男性经济秩序所容,连***都把她视为敌人,只有穷人寄以希望遥相祈祷
我们敏熙 2017-08-01
A+,如果说《火山边缘之恋》里的褒曼只是稍微显现出一些神性罢了,这里褒曼简直就是成了**玛利亚,到最后,她的神性居然使神父感到自愧不如。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褒曼这样表现出母性和神性而毫无违和感,褒曼简直就是头顶光环。我相信最后她会一统***院,成为病人们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