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布列松之路原名:De weg naar Bresson,又名通往布莱松之路、The Road to Bresson。1984年纪录片类型片,创作于荷兰地区,具有荷兰语、法语、英语语言版本。由莱奥·代·波尔、朱里恩·罗德执导,并由莱奥·代·波尔、朱里恩·罗德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罗伯特·布列松、**·**、多米妮克·桑达、保罗·施拉德、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奥逊·威尔斯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于1984-02(鹿特丹电影节)公映。
这部以BRESSON的电影风格为主题的记录片,是对这位**银幕书写者的一次献礼。在他极度克制的作者电影里,感性的个体(有时是动物),他们无力的不断尝试着在这个痛苦的世界里的生存。记录片以明确的主题分为数个段落:“电影” “理论”。这些主题由BRESSON,TARKOVSKY,MALLE,SCHRADER(作家,著有上述三位导演的学术论本)的访谈片段拼示而出。 学识与体验展示在这些话语间,而54分钟的长度对这位伟大导演而言未免过短了。
胤祥 2012-06-28
看到塔神便泪流满面了……影片结构甚美,按照布列松的《电影书写札记》来结构,还有对原文的直接引用。这才是真粉丝做出来的纪录片。
蜉蝣 2017-10-21
连续看了三遍。“其它艺术教会我写作的艺术。”作为纪录片来说内容太少太少,好在非常有启发性。最后老塔和布列松在戛纳同台领奖,气场穿越出屏幕,瞬间哽咽。
Sabrina 2019-05-17
他是****,相信有上帝,所以对世界的运行及秩序丝毫不怀疑。不会去质疑不公平,质疑结果。他只关心过程,作为艺术家,更关注真实、纯洁和美。对于为什么这个样子,为什么不那样,全然不关心。
把噗 2013-06-14
“其他艺术教会我写作的艺术。”
缘浅情淡 2010-11-30
当奥神把奖颁给老布时,两人竟然连一次对视都没有。布列松是圣人,是纯粹艺术家,同时冷漠的可怕
桃子 2011-02-07
真是个骄傲老头!///很受启发。///“我认为要像布列松那样制作电影实在是太难了。他把电影制作得如此简单,像一份简洁的菜谱。而当我们试着照做,却总是味道不对。”“在所有追求简约和深度的艺术家中,他是少数真正在作品中达到这两点的其中一人。”
冰红深蓝 2019-06-26
首先采访了塔可夫斯基、**·**、多米尼克·桑达与保罗·施拉德等深受布列松影响的影人,**·**将布列松视为灯塔(一如新浪潮中“电影手册派”的观点)。随后,分项(如摄影、表演、风格)说明布列松的风格特色与美学观,一方面通过引用《电影书写札记》中的金句,另一方面通过解析布列松几部经典作品中的片段(尤其是[武士兰士诺],及[死囚越狱][很可能是魔鬼])。接着,两位导演采访了布列松,但布列松总是答非所问(一如保罗·施拉德自述若干年前作为杂志记者采访布列松时所遇到的情况)。最后,以1983年戛纳电影节(亦是在全片中多次复现的核心点)最佳导演颁奖礼收尾,布列松摆手未发言,老塔则致辞道:“非常感谢。”两人手挽手离场。| 以抵抗情绪来创造情感 | 给观众想象空间,让他们想要去想。(8.5/10)
汪金卫 2015-02-01
《死囚越狱》CC版碟片里附带花絮中的纪录片。包括导演对布列松电影的分析,塔可夫斯基、保罗施拉德和****对布列松的评价、布列松访谈。最珍贵的是片尾第36届戛纳电影节上,奥森威尔斯为布列松和塔可夫斯基二人颁最佳导演奖视*。56分钟实在是太短。大部分都是纪录片制作者的一面之辞。
bugz 2021-05-30
能采访到布列松,就是一大成就了。这部纪录片自身并没有太多精彩。
雕刻时光 2024-05-27
通往布列松之路,是经过40多分钟铺垫一次次打电话最终采访到布列松5分钟的寻找之路,也是到直到布列松最后一部《金钱》的创作回顾之路。那一年戛纳,布列松和老塔共同获得最佳导演,老塔曾说过,如果导演里布列松排第一那其他人只能排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