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又名The East Is Red。1965年剧情、歌舞、历史类型片,创作于中国大陆地区,具有汉语普通话语言版本。由王苹、李恩杰执导,并由集体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邓玉华、王昆、杨和柏、雷良萍、寇家伦、贾世骏、张越男、李光羲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于1965-10-01(中国大陆)公映。
电影《**红》的拍摄,对1964年的舞台演出版本进行了必要的删减。把舞台剧原有的8场,只选取了序幕“**红”和前6场的“**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而后两场的“祖国在前进”和“世界在前进”,则遵照***的意见,没有收入到电影画面中去。 在拍摄演出过程时,大部分画面采用多机位拍摄,而舞台上的许多集体亮相和群众演员的造型,则采用舞台全景和台下观众相互融合在一个画面的广角镜头,以显示出舞台演出的盛大规模,同时,也是把***所反复强调的“不要离开舞台”的指示,很好地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从而使整部电影画面流动,情景交融,而不是机械式地一个机位固定拍摄。所以,拍摄完成的舞台艺术纪录片,既丝毫没有脱离舞台,又大胆创新,把舞台演出和艺术纪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今后同类样式的电影拍摄,开辟了一条崭新的...
九夏 2013-05-28
撇开主旋律的背景与**的因素,不论从舞台效果还是*饰或者细节甚至到拍摄的摄影机走位以及构图都是一流。背景墙那个**幻灯片什么的感觉工作量丧心病狂,印象最深刻的是邓玉华唱的情深意长。就艺术水平上来说,国内几乎没法再做到这么极致了。
m89 2021-10-08
爱奇艺和厦门大***修复版。人民还可以*******的年代。首都文艺工作者和工人、学生合唱团三千余人集体创作并演出。即使是政治宣传品,也不能抹灭其在特殊历史时期独特的艺术价值。交响乐团和民乐团同台献艺,舞台的美术设计十分考究,对少数民族歌舞的创新和保育。第四场《游击队之歌》、《军民大生产》、《南泥湾》和《黄河大合唱》的编排是华彩片段。
阿简 2018-12-10
我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理解这部作品。最初只能听懂旋律优美的音乐,慢慢能够欣赏舞美与叙事布局。随着阅历的增长,看到这个颠倒的世界——劳动者在创造世界的同时,还给自己创造了一身债务,毫无地位和话语权,被欺压,被收割,被高人一等的权贵、资本、买办、洋大人骑在头上……体会到了旧中国的苦难,自然就懂得了这部作品的可贵。用赏心悦目的歌舞,艺术化地重现1921~1949中国大事记,气象庄严,波澜壮阔,史诗般宏伟,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血泪斗争史。
small脉望 2007-04-28
在堪称“大型”二字的舞蹈音乐作品中,我认为在制作和**方面到目前没有超过她的。其中的每一首歌曲都被人们**牢记。
Épiméthée 2014-08-24
歌舞巨制。音乐***民族化的衬腔式支声复调发挥到极致,五声调式和民族调式交替出现,民乐团与西洋乐团分庭抗礼,两侧的合唱队气势恢宏,主唱高宽脆亮甜。舞蹈**芭蕾动作与戏曲套路相结合,动静合宜,舞台调度虚实分明。这一切都塑造出一种质朴而有力的审美倾向,一直影响到如今的舞台表现方式。
幽若/ty 2017-01-10
这音乐舞蹈史诗带给你的视听震撼和心灵冲击,远甚于那些美国爆米花。光是开场**红大合唱的威武 雄壮就远足以让人震撼。当然如果某些过了六十年生的人非要说什么意识形态那就太可笑了。即使只从艺术的角度 来说,其舞美形式和场面转换都是一流的。是足以叫作史诗的作品。
羽月 2017-11-16
真是****文艺的巅峰之作。 开场结尾都燃爆了。 致敬。
废丝 2021-03-27
上海电影博物馆 经典歌曲大串烧,说实话厦大这些人素质还是差,说话拍照的
一只麦麦 2011-06-26
吹响团结前进的号角,也埋下****的祸根。新中国国第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乐作品赏析期末**
王璞一零一 2013-07-22
在国内看过。在巴黎的**电影馆又看过一次。有****大家确实有点忽略:这部《**红》不仅是舞台上的歌舞史诗,而且是一部电影。其电影手法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忘记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看舞台艺术。这种电影语言很值得研究!